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以新潮方式解读中原文化,让年轻人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又自称为炎黄子孙,源于炎黄二帝是中华始祖。“炎黄”二字已经深深烙进华夏儿女的基因,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黄帝作为五帝之首,自春秋战国起便有祭拜仪式。如今朝拜轩辕黄帝随着时间推移已演化为一种社会规制,2006年升格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成为黄帝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日,河南文旅厅联合网易集团举办“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推广暨元宇宙创造者大赛发布会,这场赛事就是要在虚拟世界里再现河南知名景点和河南知名文旅IP。黄帝故里作为河南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重要代表之一入选大赛选题。

  

历史典故:居轩辕之丘,定都于有熊

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是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出生地、创业地和建都地。

战国《世本》是最早记载黄帝居住在轩辕丘,但轩辕丘具体在哪,史书记载并不明晰。晋代《帝王世纪》记载“(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有熊,即今河南新郑是也。”这才解惑,轩辕丘原来在有熊国,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新郑。

黄帝本姓公孙,因生长在姬水之滨(今河南郑州),将姓改为姬;因住在轩辕之丘,号就为轩辕氏。

传说黄帝生下来就极具灵气,没多久就能说话,15岁就无所不通,成人之后更为聪慧。河南新郑古为有熊氏国,黄帝成为氏族首领之后,有熊氏的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后形成独立的黄帝部落。黄帝部落从姬水向东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神农以来的农业生产经验,原始农业发展到高度繁荣阶段,使本族势力迅速扩大。

在当时中原地区的部落,黄帝一族力量较强。炎帝一族自西方游牧进入中原,与蚩尤为首的九黎族发生长期冲突,被迫逃到涿鹿(今河北省),得到黄帝族援助,攻杀蚩尤。后来炎黄两族在坂泉发生了三次大冲突,黄帝族打败了炎帝族,又与夷族、黎族等族的一部分融合,统一中华民族,形成了春秋时期的华族,汉之后称为汉族。就此炎黄二帝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民族又多了“炎黄子孙”的代称。

黄帝文化:华夏民族文明起始,后人恭颂始祖功德

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源于他是促使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奠基人。黄帝在政治文明方面建立古国体制,统一中原,大治天下。在物质文明方面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的发明创造,农耕实行田亩制,将全国土地重新划分,发明杵臼,开辟园、圃,种植果木蔬菜,种桑养蚕,饲养兽禽,进行放牧;缝织发明机杼,进行纺织,制作衣裳、鞋帽、帐幄;交通制造舟楫、车、指南车、记里鼓车。物质文明涉及生活方方面面,古代衣食住行、农工矿商货币等均受到了黄帝的影响。在精神文明方面发明图画、音乐、天文、十二生肖、婚姻丧葬、阴阳五行等,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可以说,是黄帝统一了中华民族,建立起中国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由此自春秋战国以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炎黄子孙以虔诚感恩之心,汇聚在黄帝故里,举办祭拜先祖黄帝的仪式,感念轩辕的丰功伟绩。如今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依旧每年都会在新郑隆重举行,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礼拜寻根,共同祈福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祈愿世界和平安康。

人文景观:中华之根主题,分天地人板块

汉代始建轩辕庙,明朝祠前建轩辕桥,清朝立“轩辕故里”碑。之后黄帝故里多次扩建,以“中华之根”主题布局整体,构成了“天、地、人”三大板块。扩建后黄帝故里景区分为五个区域,分别为中华姓氏广场、轩辕庙前区、轩辕庙、拜祖广场、轩辕丘和黄帝纪念馆区。

中华姓氏广场景区原名轩辕广场,于2008年更名。鼎坛周围广场地板上刻满中华4600多个姓氏,并有抽象的祥云纹路散布广场之中,意喻“踩祥云之上,观百家姓,唱和谐歌,畅想民族腾飞之未来”。位于广场中心的是黄帝宝鼎,造型庄严凝重大气,被誉为“天下第一鼎”。中华姓氏广场周围种植了活化石的水杉,共计960棵,正好象征了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轩辕庙始建于汉代,经过历朝历代多次修缮,整体上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制。轩辕庙正殿五间,祠中大殿敬奉就是黄帝的老年金身塑像;殿内四周有八副壁画,以画的形式描绘出黄帝一生的丰功伟绩。

拜祖广场是游客打卡重要场所,中间由南向北为一条36米宽,深红色花岗岩石通道,至黄帝像。广场上的黄帝像高达5.19米,寓意是九五之尊。

轩辕丘高19米,长100米,丘内建有中华第一宫——轩辕宫,是地穴覆土式建筑,寓意这是黄帝的出生地。

黄帝故里即将在元宇宙中复制再现,作为凝聚海内外华人对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承载体,它将以更具突破性的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创新性传承黄帝文化。(张雅馨)

报道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