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以新潮方式解读中原文化,让年轻人坚定文化自信

“两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在河南北部,太行山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静静地坐落着一座千年古城。东携大伾山、南揽浮丘山,西挽大运河(卫河浚县段),浚县古城虽经历了千年岁月的洗礼,却始终屹立不倒,见证了春夏秋冬的交替与日月星辰的更迭,在历史轮回中更显出古朴、典雅和厚重的韵味。

浚县是河南省唯一的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黎阳收,顾九州”的美誉,留存了许多古迹和文化遗产,历史风貌保存较好,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小城。作为河南省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浚县古城入选了河南文旅联合网易举办的“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推广暨元宇宙创造者大赛的选题名单。据大赛发布会公开的消息显示,大赛拟招募数字场景建造师、相关科技公司等,将河南知名景点、文旅IP在网易瑶台上进行还原展示。

浚县的千年历史文脉借此机会也许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很多人可能少有听说过浚县这座古城,也未曾有机会切身感受它厚重的历史文化脉动。浚县人常说“在浚县,每天过着穿越的生活”。浚县古城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和魅力?在山河襟带的古城里生活又是种什么样的体验?今天就带您“穿越”一把。

古色古香:山水城池沉淀厚重历史

浚县有名胜古迹300多处,大部分位于古城内。

城东大伾山有天宁寺、大伾山摩崖大佛及石刻,位于大伾山东麓天宁寺院内及其附近,2001年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宁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年),史载:“石勒以浮图澄之言,馋崖石为佛像,高寻丈,以镇黄河”。摩崖大佛则建于北魏时期,为倚坐式弥勤造像,通高21.33米。属北朝时期作品。为中原地区年代最早,造型最大的摩崖大佛,还有唐代千佛洞石窟现存造像960余尊,历代碑刻三百余块弥足珍贵。

城南浮丘山有碧霞宫,姑山有白衣阁、神霄宫、浮山寺、文昌阁。碧霞宫(即碧霞元君行宫),又名圣母庙,俗称奶奶庙。碧霞宫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殿宇楼阁87间,是一处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保存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每年春节都会在这里举办大型庙会,热闹非凡。

城周有浚县古城墙和四座石桥。据史料记载,浚县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后经明清多次重修扩建,古城才渐趋完整。解放后,原城门、城楼及大部分城池被拆除,现仅存沿卫河一段古城墙、姑山南侧古城墙遗迹等几处。四门外护城河上各建一座石桥。西桥横跨运河,名曰“云溪桥”,另三桥以东关、南关、北关名之。

城内有文治阁县衙、文庙、子贡祠、世袭翰林府、城隍庙、南关石桥、东关石桥、宋家大院、北街土圆粮仓等一处处文物古迹见证了古城昔日风采和繁荣历史。

文化多彩:非遗文化诉说昔日繁华

除了众多历史遗迹外,浚县也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的故乡。浚县有众多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项。 l 浚县泥咕咕:泥咕咕是浚县的典型文化符号之一,知浚县者,只要提到浚县,自然会联想到泥咕咕。泥咕咕是对浚县泥玩具的一种泛称,因其尾部有孔,一吹就能发出类似咕咕(斑鸠)的鸣叫声而得名。 l 浚县民间社火会:社火作为一种古老的风俗,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土地与火的崇拜,社为土地之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正月期间,人们以歌舞等形式,拜神、祭祀,表达对社神、火神的崇拜,以驱邪避凶,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安居乐业。 l 浚县西路大平调:浚县西路大平调形成演出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其流布区域涵盖豫北、冀南,影响郑、汴、洛及晋东南等地。表演技艺独树一帜,音乐唱腔阔放质朴,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l 浚县正月古庙会:古庙会也历史悠久,被评为河南民俗经典。一年一度的正月古庙会长达一个多月,特别是城隍庙内张灯结彩,唱戏愁神,人潮如流,很是热闹。 l 浚县子馍:外焦里嫩、清香酥脆的子馍是不可错过的绝佳美食,由于其在鹅卵石和瓦片进行烤制,故又称其为“石子馍”,2012年被列入鹤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城的生命在于文化,文化的生命在于传承。“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推广暨创造者大赛通过布局元宇宙数字新基建,把厚重的文化做成时髦的产品,让社会公众借助元宇宙触摸华夏文明根脉,感知中原文化底蕴。浚县古城入选大赛选题名单不仅能够丰富大赛内容,更为千年古城带来了新的脉动和生机。相信未来古城的魅力会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和喜爱。(亢雪丽)

报道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