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位于河南安阳的西北郊,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安阳殷墟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6年,殷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近日,安阳殷墟入选“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推广暨元宇宙创造者大赛选题。该赛事是河南省文旅厅联合网易集团举办,将通过复刻再现河南知名文旅IP、知名景区的方式共建河南文旅元宇宙空间。
殷墟遗址发现 中国信史前推千年
殷墟考古挖掘是一场中国考古事业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考古挖掘,也是一次被称为“一片甲骨惊天下”的考古大发现。2000年,考古界评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殷墟以最高得票数名列第一。
殷墟总体布局严整,以小屯村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为核心,沿洹河两岸呈环形分布。在这里,发现了中国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中国最早的车马遗迹殷墟车马坑、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透过殷墟遗址,我们可以看到商王朝的背影,看到宫殿宗庙、王陵遗址、族邑,看到洹北商城、铸铜遗址、手工业作坊遗迹,还能看到商王武丁与妇好的爱情故事。
可以说,安阳殷墟的发现,以及甲骨文与考古发掘的证实,把中国信史往前推进了近千年,成为中国考古学的基石与原点。殷墟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顶峰阶段,系统的文字、成熟的礼制、完备的国家治理体制、高超的科学技术等,无不彰显中华文明的伟大与辉煌。殷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最重要的节点,是中华文明连续不断、多元一体的核心,同样是世界文明史中重要的一环。
一片甲骨惊天下 夏商存在的佐证
甲骨文,又称“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也是世界三大最古老的文字体系之一。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者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
早在1899年秋,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机缘巧合,敏锐地发现中药“龙骨”之上刻有文字。被历史尘埃淹没3000多年后,一片甲骨惊天下。
在殷墟,前前后后共出土甲骨约15万片,约有4500多个单字。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已具备了现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其书体虽然又经历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书体的演变,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下来,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甲骨文也因此成为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由甲骨文演变发展而来的汉字,在传播华夏文化、促成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7年,甲骨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记忆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评价:“甲骨文上的文字对于证明中国古代信仰、社会体系以及汉字这一世界上最古老的书写体系之一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另外,因为甲骨文主要用于占卜记事和卜辞,因此,甲骨文的发现还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提到了商朝。而且,由于甲骨文内容丰富,涉及殷商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对全面复原殷商社会史具有重要意义,被称为中国古代乃至人类最早的“档案库”。甲骨文的发现和殷墟的挖掘,为商周考古确立了可靠的年代学基础,对上溯早商文化和夏文化起到了基点作用。
新史学的开端 对考古学影响巨大殷墟是中国考古学的摇篮,一部殷墟发掘史,半部中国考古学史,一代又一代考古学家从这里走出,为中国考古学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也把考古发掘技术推广到全国。从殷墟发掘工地走出了李济、董作宾、石璋如、梁思永、郭宝军、尹达、胡厚宣等中国考古界的第一代精英。
郭沫若曾说:“殷墟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
殷墟的发掘,是中国传统金石学和西方田野考古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兴起的标志。在殷墟发掘的甲骨文、大量青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的发现,引起中外学术界的瞩目,确立了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地位。
殷墟的发掘,正面回应了当时学术界盛行的疑古之风,为夏王朝的存在提供了文字记载,几乎完全改变了传统史观中夏商周三代历史的面貌,真实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填补了以郑州二里岗为代表的中商文化和以殷墟为代表的晚商文化之间的空白,从而完善了商代的编年框架。
从殷墟出土文物的史学价值来看,殷墟时期的手工业空前发达,不仅门类齐全,而且工艺水平极高。一些主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如青铜冶铸、制玉、制陶、制骨、制车、纺织等都已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这一时期的白陶、原始瓷等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殷墟出土的商代马车,大量使用青铜构件,独辕双套双轮,结构精致复杂,体现出高超的机械、青铜铸造等复合技术。
另外,从宫殿和陵墓的建筑水平来看,以宫殿宗庙为代表的商代建筑,造型庄重肃穆、质朴典雅,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均衡感、秩序感和审美意趣,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宫殿建筑的先进水平。而殷墟王陵的埋葬制度、分布格局、随葬方式、祭祀礼仪等,集中反映了商代晚期的社会组织、阶级状况、等级制度、亲属关系,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王陵建设的最高水平,并为以后中国历代王朝所效仿,逐渐形成中国独具特色的陵寝制度。
中华文明的根脉 青铜文化的高峰考古学家根据人类制作工具的材料,把社会发展进程分为石器、青铜、铁器时代。我国青铜时代始于公元前21世纪前后,大体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朝,并一直持续到战国时期。研究表明,中国青铜冶炼、铸造技术也曾受到西方青铜技术的影响,河西走廊是重要的传播通道。但自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夏王朝开始,青铜技术在东方便脱胎换骨、涅槃重生。其中最突出的变化就是采用泥范技术铸造青铜容器,而这些容器不仅是生活用器,更是体现王朝统治者意志的礼器。
商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第二个王朝,与世界上的其他文明古国相比较,殷墟的青铜文化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以青铜礼器为基础,发展成为一套以等级为核心的礼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这在世界青铜文明中是绝无仅有的,体现出独特的东方色彩。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特别是篇幅比较长的铭文,是当时人们现实生活的反映,保留了当时的真实的面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殷墟出土青铜器达四五千件,种类繁多,器形厚重,纹饰繁缛,铸造工艺高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中尤以王陵遗址出土的司母戊大鼎最负盛名,此鼎高达133厘米,器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造型庞大雄浑,纹饰精美细腻,通体以雷纹为底纹,饕餮纹、夔纹为主体装饰,它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青铜器,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最高水平,是中国青铜器文化和美学史中的瑰宝。
文化因交流而多元,因互鉴而精彩。作为古代东亚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高度发达的殷商文明,对周边区域的青铜文化影响深远。但周边青铜文化也同样对殷商文明产生重要影响,是殷墟文明要素的重要来源。在殷商文明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吸纳、融合了大量周边青铜文化的先进因素。大量生产生活物资由周边地区输入中原,与此同时伴随着各民族大规模的互动,通过相互交流、学习,极大地推动着文明进程。殷商文明在这个过程中,走向了我国青铜文明的第一个高峰。
据了解,目前安阳殷墟作为选题之一入选的元宇宙大赛仍在报名阶段,有意向报名的景区景点可在8月18日之前联系大赛组委会参与报名评选。(安佳维)
报道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