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以新潮方式解读中原文化,让年轻人坚定文化自信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1400余年之久,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近日传来消息,河南文旅厅和网易携手举办的“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品牌推广暨元宇宙创造者大赛正式启动。该大赛旨在通过网易瑶台复刻河南景观,云端再现河南美景。龙门石窟入选了此次大赛的选题。

源起于北魏古阳洞

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根据《魏书》记载,龙门石窟开凿于云岗石窟之后,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龙门石窟中的古阳洞是开凿最早的一个石窟,是北魏孝文帝为祖母冯太后营建的功德窟。 冯太后,是北魏文成帝的皇后,是北魏实际执政时间较长、治理功绩非常突出的一位贤后。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后,有一项制度:子贵母死。所以北魏历代的太后,要么是“保太后”—皇帝幼年的保姆,要么是皇帝名义上的嫡母。文成帝逝世后,11岁的献文帝拓跋泓继位,24岁的冯太后垂帘听政。但随着献文帝逐渐长大后,便想要脱离冯太后的控制,帝后离心。献文帝在22岁盛年去世,有史学家猜测是冯太后所为。而后,9岁的孝文帝拓跋宏继位,冯太后再度临朝听政。执政期间,冯太后并没有搞政治报复,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治国理政上,她推动了两项影响深远的政治改革:三长制和均田制。冯太后的这些推行改革的治绩,虽远没有开疆拓土、万里征杀那般耀眼吸睛,但改革后国力增强,百姓安居乐业。那些吸食民脂民膏的豪强被斩断,百姓的负担也得到了大大减轻。 可以说,冯太后是孝文帝的政治导师,而孝文帝也是非常的孝顺能干。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迁都洛阳,其后也发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措施。孝文帝为了表达自己的孝心,也为了纪念冯太后的功德,在洛阳龙门开凿了古阳洞。 龙门石窟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北魏开始,其后一直都有修复和续作。兰陵王孙于万佛洞造像、李泰为长孙皇后造宾阳南洞、韦贵妃凿敬善寺、高力士为唐玄宗造无量寿佛等等,龙门石窟记录着近1500年的历史。

中国石刻艺术的宝库

龙门石窟位于古都洛阳南郊。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佛光山色,风景秀丽,是宋代苏过所描绘“峥嵘两山门,共挹一水秀”的天阙奇观。 龙门石窟由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白园四个景点组成。龙门石窟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分布在伊水东山的峭壁之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大大小小如同海洋。 西山石窟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 50多个。其卢舍那佛像,被认为是唐代石刻艺术的巅峰,也有人猜测卢舍那是武则天的形象。古阳洞留下的铭文《龙门二十品》,则是对近代书法产生极大影响的作品体系。万佛洞内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

东山石窟全是唐代的窟龛,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个。有29尊传法罗汉保存完好的看经寺;七尊造像组合摩崖三佛龛;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墓园白园。 不得不感叹,在这“鲤鱼跳跃龙门”的地方,凝聚着千年的华夏历史,也展示着全世界最高的石刻艺术。

中外域文化交汇融合的记录册

龙门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不仅记录着北魏唐朝文化遗迹,还印刻着西域乐器、域外造像、希腊石柱和一些欧洲纹样等。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它以自身系统、独到的雕塑艺术语言,揭示了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规律和法则。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发展,龙门石窟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云冈石窟风范,与魏晋和南朝先进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开凿而成。龙门石窟经历天竺、新罗、吐火罗、康国等国家营造,具有欧洲纹样、古希腊石柱等国际元素,是全世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石窟。但是又保持着中国艺术审美特点,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的趋势,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 “石窟造就千佛是,峭壁高添万圣台。独运匠心书绝唱,巧夺神韵化青斋。中华文化承千古,世界珍稀兴未衰。”龙门石窟是当之无愧的文化瑰宝。此次的元宇宙大赛也有望通过云端再现的形式复刻,将龙门石窟精彩绝伦的雕刻艺术和佛像再次广泛传播! 据悉,此次大赛选题的招募时间截止到8月18日,期待更多景区踊跃报名参赛,云端相见!(刘雪玲)

截图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