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位于河南安阳市林州市,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被称为“人工天河”。它全长1500公里,耗时近10年,是新中国奇迹,更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近日,河南省文旅厅联合网易举办的“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推广暨元宇宙创造者大赛就将红旗渠列入选题范围内,有望在元宇宙空间复刻红旗渠的风采。红旗渠为何要修?它为何能代表河南红色景区入选此次大赛?它的背后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振奋人心的红色故事呢?
极度缺水:地貌复杂,取水难于上青天
林县是个什么地方?
林县位于太行山东麓,这里地貌十分复杂,全县山岭起伏,沟壑纵横,土薄石厚,十年九旱。翻开林县的历史,大大小小的“旱”字反复出现,根据县志记载,从明朝至今,五百多年发生旱灾100多次,出现人食人十多次。全县近50万人,近30万人用水要走十几公里的路才能取到水。1959年-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使本就靠天吃饭的林县几乎走上了绝路,许多人因缺水而死去。
在林县,还流传着一个让老人们难以忘却的故事。1920年大年三十,林县桑耳庄一个叫桑林茂的老汉,凌晨三四点钟起床,走了二十里路,排队等了一天,终于从山里挑回一担水。临到家时,来接他的儿媳妇不小心打翻了这来之不易的两桶水。当天晚上,儿媳妇就上吊自杀了……因为缺水,林县96%的地区是光岭秃山,生活在附近的村民取水用水都很艰难,水比人命重这事看似荒诞实则悲苦。如果再遇到旱灾,当地百姓的生活就更加惨烈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红旗渠非修不可!
引漳入林:无畏艰险,众志成城造奇迹
新中国成立后,林县政府已经做了许许多多努力,组织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困难的问题。但由于水源有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的用水难题。
当时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意见——“引漳入林”,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从山西引漳水入林,必须经过太行山的悬崖峭壁,要削掉近130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长度1500公里。这是一个预计投入近7000万的大工程。而林县县委看看家底儿,却只有290万。
“办法总比困难多”。在杨贵书记的带领下,林县55万百姓汇聚一心,筹资金、建水泥厂、烧制石灰、修建工具,不计自己付出多少,全心为工程出力。在工程修建过程中,涌现了许许多多感人的英雄事迹。在对浊漳河截流的时候,工程队就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当坝体还有十多米快要合龙的时候,工程队使了很多方法都失败了,把石头投进去,把木桩填上去等等的方法全都用尽,全部不行,最后不得已决定采用人墙去截流,五十多位青年自愿请缨,排起两排人墙,他们嘴里喊出一个“冲”字之后,就一起走到河水中去了,经过两天艰辛的奋斗,最后终于合龙成功……
经过近十多年的努力,全县55万人几乎每个人都有参与到红旗渠的建设中来。在这个过程中,共牺牲81位战士,他们削平了近1300座山头,凿通了50里的隧道,建了100多座渡桥,终于将奔涌的浊漳水引入林县干涸的土地上来。
红色精神:渠水长流,“红旗渠精神”照人心
红旗渠的修建成功不仅解决了林县人吃喝用水的历史难题,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能工巧匠,更形成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内涵的伟大红旗渠精神。2021年9月,红旗渠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
一锤、一铲、一双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顶酷暑、战严寒,削平千难万险。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忘我奋斗。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奇志,誓把山河重安排!”如今河南文旅计划打造元豫宙,将红旗渠在内的知名文旅IP、景点搬上云端,为弘扬红色文化、中原文化开辟了新的路径。此次大赛的景区报名截止时间为8月18日,期待能有更多河南特色景区能够在元豫宙的空间里进行多元展示。(亢雪丽)
报道截图:
- 上一篇:千年花洲书院 有望进入“元豫宙”空间
- 下一篇:“天下第一庙”有望在元宇宙绽放新光彩